发布时间:2023-12-02 05:24来源:www.sf1369.com作者:宇宇
一个良好的需求应当具有一下特点:
完整性:每一项需求都必须将所要实现的功能描述清楚,以使开发人员获得设计和实现这些功能所需的所有必要信息。
正确性:每一项需求都必须准确地陈述其要开发的功能。
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与其它软件需求或高层(系统,业务)需求不相矛盾。
可行性:每一项需求都必须是在已知系统和环境的权能和限制范围内可以实施的。
无二义性:对所有需求说明的读者都只能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解释,由于自然语言极易导致二义性,所以尽量把每项需求用简洁明了的用户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健壮性:需求的说明中是否对可能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容错处理。
必要性:必要性可以理解为每项需求都是用来授权你编写文档的根源。要使每项需求都能回溯至某项客户的输入,如Use
Case或别的来源。
可测试性:每项需求都能通过设计测试用例或其它的验证方法来进行测试。
另外,使用目录表、索引和相互参照列表方法将使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更容易修改。
可跟踪性:应能在每项软件需求与它的根源和设计元素、源代码、测试用例之间建立起链接链,这种可跟踪性要求每项需求以一种结构化的,粒度好(f
这个现象是很常见的我个人认为: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不明确的情况下应该先从上游抓起,为什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会给测试设计中测试需求分析人员带来一种软件需求不明确不好做软件的测试需求的感觉。前期是否有让该项目的PD,PM,PT,RD的作者一起参与对该文档的评审,作为测试需求分析的测试人员是否有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不明确的地方提出疑问,在此达成对质量需求或产品特性的一致性认识?如果说,公司没有需求评审或者做的不是很到位,那我个人认为,在测试需求分析形成测试需求的阶段应该做一个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功能特性分类表,形成后,与需求人员,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最好能发起一个小的评审,后期就是对该表的一个跟踪和维护啦类似于需求跟踪矩阵这样的东东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大家都知道如果能把缺陷扼杀在编码之前可以节约很多成本,缺陷发现越晚花费的成本越高,尤其是设计上的缺陷如果到了编码后期甚至即将上线才发现也许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所以现在越来越重视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在前期投入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但是有时候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投入的时间和收获不成正比例。那么在需求评审和UC评审阶段测试人员应该注意哪些呢,该怎么做比较好呢?当遇到几十页几百页需求压下来的时候不好好整理一下真的很困惑。下面讲一下我个人认为在需求阶段能够起到明显效果的几点做法: 一、通读全文了解需求的目标 首先大概的浏览一下需求,大致了解一下整体的目标,要达到什么要求,与什么业务有关系,是全新的业务还是对某类老的业务进行改造等等。 二、仔细审阅每个功能点,寻找问题,理解需求 第2遍审阅需求需要非常仔细认真的审核每个功能点,使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式找出其中的问题或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可以从系统角度考虑,从用户角度考虑,从测试人员角度考虑。比如系统可维护性,简单性,可测试行,易用性等等。 三、熟悉相关业务 如果是老业务的改版,需要是熟悉原来的系统,多操作老系统,熟悉各种业务,发现原来系统的优缺点,了解哪些地方需要优化,数据该如何准备,用列场景有哪些,心理有个数。从用户角度和测试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改成什么样才认为更合理。如果是全新的业务,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业务,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同行的情况。 四、罗列出各功能点 从需求中整理出需要实现的功能点,哪些是本次要实现的功能点,哪些是以后需要实现的功能点。划分主次功能和优先级。 接下来需求评审的时候该问什么就问什么,把问题摆出来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问题讨论如果没有结果记录下来下次需要再次评审,讨论出结果的记录讨论结果,会后要跟踪问题。 五、设计方案阶段,试着对一些模块进行设计 根据这些需求就测试人员也可以提前设计测试,画流程图之类的,甚至画草稿图都可以,形式不拘,这样就更进一步熟悉系统,测试人员需要对系统有一定了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设计完成后可以和开发人员沟通和讨论自己的设计方案,使用各种反例来证明此方案是否正确,是否还有更简单的设计思路。 六、在设计方案评审前仔细审阅方案,看看一些异常情况下是否考虑到 另外开发人员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一般正常逻辑都是符合的,可以从各种异常情况中来考虑此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七、在设计方案评审阶段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设计方案评审的时候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见解,看看是否可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更简单可行的方案。 八、记录评审问题,便于跟踪问题 评审中任何不确定问题都需要记录下来保存文档,便于跟踪问题。会后发送项目组成员。 当然这些自然要在项目前期投入较多时间才行,如果项目前期没有什么时间投入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在心理学上对人格进行测验有一种特殊的技术,叫投射测验。简单地说,投射测验就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的反应。由专家分析其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被试的人格特征。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的含义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这是蕴藏在人类行为深层的动力,你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心理学家认为,投射技术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1、每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是有原因的,是可以预测的,而不是偶然发生的;
2、一个人的反应虽然也取决于当时的刺激和情境,但你当时的心理状态、你已有的经验、你对未来的期望,你当时的感觉也对反应发生很大的作用;
3、人格的大部分结构都是处于潜意识当中的,你是无法凭借意识来说明自己的;而当你在面对一种模糊的刺激情境时,常常可以把你隐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等泄露出来,即你能无意识的把一个反映你自己人格特点的结构附加到刺激上去。
投射测验的注意事项:
1、测验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应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投射测验一般只有简短的指示语,刺激材料意义模棱两可,结构和意义完全由被试决定,这样才能投射出被试的人格特点。
2、投射测验的测量目标应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因此减少了伪装的可能性。
所以,投射测验是在用独特的方法和思路来研究和测评人格,探索人的内部深层的心理机制,更符合人格的特点,所以成为人格测评的重要方法。但是你可能也会发现,投射测验的局限性在于,它的非结构性和反应的自由性,给记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投射测验往往都缺乏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而这两项指标对心理测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人们正力图从两个方面对投射技术进行改进,一是尽可能将测验结果予以量化;二是加强主试的训练工作。